三洋空调服务中心400-138-6178专注于三洋洗衣机、三洋电视、三洋冰箱售后、三洋空调维修清洗及安装服务

400-138-6178

日本原装进口百乐满热水器维修点(百乐满热水器售后维修)

新闻中心时间:2023-04-15 22:03:47发布者:技术部来源:三洋点击:type='text/java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日本原装进口百乐满热水器维修点(百乐满热水器售后维修)

前沿拓展:


如今40岁以上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沈努西”“沈乐满”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哥俩差不多红遍了中国,着实风光了一阵子。

先说“沈努西”。它是沈阳电冰箱厂生产的一款双门双温直冷式电冰箱。

电冰箱进入百姓生活时间并不很长。在80年代,很多人还不知什么是冰箱,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当时一则电冰箱的电视广告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则广告的画面是,一男子在沙漠中行走,饥渴难耐。后来发现一冰箱,这男子竟然从冰箱的冷冻箱里掏出一堆饮料狂饮。画外音: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便会想起“东方奇洛瓦”!随后就是渐弱回声:……奇洛瓦……奇洛瓦……奇洛……奇……。多年之后,广告创作人员坦言,当时家里没用过冰箱,拍广告时也分不清冰箱的冷冻与冷藏功能,所以才闹出了从冰箱冷冻箱里取饮料喝的笑话。

“沈努西”冰箱的问世,应该说要归功沈阳的一个能人——谭利剑。

当年意气风发的沈阳电冰箱厂厂长谭利剑

谭利剑是60年代末从大连海运学院毕业的,曾做过沈阳市电扇总厂厂长。这个人有头脑,有胆识,开拓能力强。早在1983年,他就以中国科协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赴日本考察过,对发达国家的现代工业有一定了解。“七五”期间,沈阳决定上冰箱生产项目,身为沈阳电冰箱厂厂长的谭利剑,经过多方考察与权衡,最终决定从意大利查努西家用电器公司引进冰箱的全套生产线。查努西公司的生产线落户沈阳,于是就有了“沈努西”这个名字。

项目进展十分顺利。1985年3月签约,第二年7月开始试生产,取得了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显著成绩。一年以后,“沈努西”冰箱产量达5万多台,至1988年5月,这个厂就全部还清了贷款。不久以后,沈阳市电冰箱厂被沈阳市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特厂”试验企业。1988年8月,“沈努西”电冰箱还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参展的还有琴岛—利勃海尔、上菱牌电冰箱。“沈努西”电冰箱受到格外欢迎,一次订货额高达313万美元,居参展的中国冰箱之首。

 “沈努西”牌电冰箱,看着就很结实。

当年“沈努西”火到什么程度呢?据说那时候经销商在厂大门口经常排着长队等着发货,还有很多人通过关系、找熟人希望能提前拿货。有老工人回忆称,当年沈阳电冰箱厂最多年销售达到40万台。也有人事后总结说,那是一个特定的年代,大量消费需求被迅速释放而得不到满足,完全是卖方说了算,从而也成就了“沈努西”的辉煌。

然而到了1989年,“沈努西”开始出现滞销了。对这一变化,让沈阳冰箱厂颇感意外,一向供不应求的“沈努西”怎么会滞销呢?

 “沈努西”电冰箱生产线。

今天看来,当时企业发展策略上出现了问题。面对市场产品严重趋同,企业仍固守单一产品,被市场冷落并不意外。但从更深层看,企业不掌握冰箱生产的核心技术是发展最大短板。但任何商品都存在升级换代的问题,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在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中就会很困难。尽管当时国内绝大多数电冰箱生产厂都属于进口组装,但有些企业将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来后,主动消化吸收。如同时期成长起来的海尔,他们在核心制冷技术方面就下了不少功夫。况且,来自意大利的电冰箱生产技术本来就存在缺陷。有消费者反映说,“沈努西”噪音太大,耗电也高。

知情者透露说,那时候,别人都在研究技术攻关,而“沈努西”的注意力却在冰箱外壳颜色怎么变换上。

后来,沈阳电冰箱厂曾两度被承包给个人租赁经营,但承包者希望短期获利的想法注定不会进行长期投入,结果可想而知。承包者走了,“沈努西”渐入暮年。

1994年,沈阳电冰箱厂试图通过员工集资再度发力,最终因为资金不足而半路夭折。知情者说,“海尔的成长与当地政府的扶持关系重大,但在沈阳这座重工业城市里,电冰箱厂是很难受到重视的。”1997年,沈阳电冰箱厂实际已经停摆。

2005年11月25日,沈阳电冰箱厂宣告破产。“沈努西”,成为沈阳人,也是辽宁人的一段记忆。

“沈乐满”牌燃气热水器。

“沈乐满”,是沈阳热水器总厂生产的热水器品牌。同“沈努西”一样,生产线来自于日本的百乐满,于是就有了“沈乐满”这一名字。当时企业有个广告词是这样说的:沈乐满,永不自满。其实“沈乐满”还真自满了。

早在1979年,沈阳热水器总厂就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燃气热水器,成为国内引进燃气热水器生产线最早的厂家。1985年,工厂在全国率先从日本百乐满工业株式会社引进SR—5型燃气快速热水器生产技术及检测分析系统全套设备,所制造的“沈乐满”牌高级快速燃气热水器,以其结构设计合理、制造工艺先进、燃烧性能好、热效率高等特点走进市场,揭开了中国燃气热水器技术革命的序幕,成为国家定点生产燃气热水器的骨干企业。

当年十分帅气的沈阳热水器总厂厂长刘克敏

那个年代,“沈乐满”牌SR—5型热水器连续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在获国家银质奖后,又分别荣获中国公认名牌、全国最畅销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全国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品牌和购物首选品牌等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销往国外。可以这样说,该拿到的荣誉“沈乐满”基本都拿到了,足见市场对产品的高度认可。

据说,当年“沈乐满”热水器即将投入市场时,求购者在厂门口就排成一字长龙。临近省市,甚至广东汕头都有人开着载重汽车用集装箱来沈阳拉货。

那几年,“沈乐满”一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丝毫没有察觉一支支追兵紧随其后,并最终削掉了“沈乐满”头上的幸运光环。

那个年代谁家有台“沈乐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当“沈乐满”已生产出上万台热水器,求购者排着长队等待要货时,“万家乐”还在顺德顺峰山脚下开山凿石,平整土地,给未来的工厂挖掘地基。1987年9月,广东顺德的“万家乐”来到沈阳,考察了已经投产的“沈乐满”,了解了“沈乐满”的引进生产情况、生产全过程后,也从日本引进了热水器生产制造技术,开始蹒跚学步。

万家乐虽然比“沈乐满”晚问世两年,但在1989年的国家质量评定时却和“沈乐满”同时摘取了热水器行业的最高荣誉奖——国家银质奖。到了1992年,当“沈乐满”的产量停留在12万台时,万家乐年产量已经达到60万台;1994年,产量在10万台徘徊了6年的“沈乐满”首次攀升至20万台时,万家乐热水器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25万台。

“沈乐满”燃气热水器生产线。

“沈乐满”与万家乐,这哥俩都是国内燃气具行业的著名企业,又都是从国外同一家公司引进生产技术的同胞兄弟企业,一个率先上路但却瞠乎其后,而另一个虽蹒跚学步然则后来居上,两者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呢?

首先,“沈乐满”与万家乐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完全不同。万家乐面对领先于它的“沈乐满”,集中公司所有力量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不断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所以,新产品层出不穷。据说在发展初期,“万家乐”先后投入2亿元,进行了3期技术改造。而“沈乐满”却长时间满足于在北方市场的一席之地,未能在产品更新、技术改造上有大的表现,没有在巩固已有市场地位的同时,寻求市场占有率,寻求向新的市场渗透,从而弱化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沈乐满”与“万家乐”在产品营销方面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万家乐投产的第二年,香港电视连续剧《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正在大陆热播,著名演员汪明荃出色的表演闯入亿万中国人心中。这时,“万家乐”找到了汪明荃为产品做广告。至今还有很多人记得汪明荃那句经典台词:万家乐,乐万家。而“沈乐满”在产品投入市场5年之后才在电视台推出自己的产品广告。

1992年2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件令“沈乐满”难堪的事情,有一种新型号的“沈乐满”质量不可靠。随后,首都多家媒体也报道了“沈乐满”的质量瑕疵。为此,企业负责人刘克敏专程去北京灭火。这期间,“沈乐满”的质量问题频繁出现,虽然企业及时作出了改进与调整,但产品信誉一旦崩塌很难迅速恢复起来。

两年前,沈阳一市民拍客在一居民区的墙体上,还见到了“沈阳沈乐满售后服务站”残留文字,市民感叹说,不知道“沈乐满”去了哪里,好怀念啊!

“努西”和“乐满”这兄弟俩都姓“沈”,经历和结局也很相似。很多人弄不明白,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东北一大批名牌产品为什么不长寿呢?

应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的天然属性,没有哪个产品会永葆青春。南方发达地区也同样有一些企业在短时辉煌后而销声匿迹。问题在于,广东顺德为什么能夺得“中国家电之都”的桂冠,“中国电器之都”能落户温州乐清?而东北的家用电器工业企业几乎集体沉沦?要知道,东北是有条件摘取上述荣誉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原因十分复杂。仅从“沈乐满”和“沈努西”的经历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打开国门以后,为了扭转一些企业生存困局,很多企业引进发达国家生产线,而自己并不掌握核心生产技术,同时又没注重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注定换不来永久的市场。

在电器新产品相对匮乏的年代,引爆市场并不很难。无论是“沈努西”还是“沈乐满”,他们在产品投放市场初期,有着消费者一拥而上,排着长队等待拿货的幸福经历。企业经营者误将产品短缺现象看成是企业成功的标志。由此导致产品更新观念不强,更新能力不足,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东北是我国计划经济执行的最彻底的地区,计划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在80年代末东北陆续兴起的家用电器工业,实际上还是在“国有”“国营”的框架下进行的,因此,国有企业粗放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留存在这些新兴企业中。据说某电视机生产企业,产品卖到消费者家里后,发现电视机里竟然没有电路板。原来,是电视机出厂前,企业员工将电路板拽出去卖掉了!

从更层次看,东北是我国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地区,产业布局也基本是以重工业为主,家用电器工业并不是主导产业。80年代一些项目启动时,东北重工业的基本盘相对稳定。所以,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没有将这一产业放在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位置。与南方发达地区一些草根创业者相比,东北企业僵化的体制并没有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这些都注定了“沈努西”“沈乐满”这俩“帅哥”不会走的太远。

“沈乐满”和“沈努西”哥俩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可能当年亲历者应该更有发言权吧。

拓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