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家电接盘日系缩影:长虹拿下三洋电视-三洋空调售后中心

三洋空调服务中心400-138-6178专注于三洋洗衣机、三洋电视、三洋冰箱售后、三洋空调维修清洗及安装服务

400-138-6178

本土家电接盘日系缩影:长虹拿下三洋电视

新闻中心时间:2020-09-27 00:23:23发布者:技术部来源:三洋点击:type='text/java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本土家电接盘日系缩影:长虹拿下三洋电视

日本本土家电接管的缩影:长虹赢得三洋电视

另一家本土家电制造商成为日本家电的接管人。10月27日晚,四川长虹(4.510,-0.23,-4.85%)(600839.sh)宣布将作为三洋品牌电视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授权用户,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三洋品牌电视。四川长虹整合三洋电视在中国大陆的资产,只是许多本土家电制造商交易日本家电品牌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本土家电企业将日本家电品牌视为国际踏板的意图隐约呈现。获得三洋四年使用权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四川长虹将成为三洋电视在中国大陆的实际经销商。根据长虹与三洋和松下签订的合同,长虹不仅可以在电视类别中使用三洋品牌,还可以在中国大陆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三洋品牌电视。此外,长虹还将接待三洋电视的R&D团队、营销团队和销售渠道。三洋曾经是日本家电行业的巨头。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和全球表现不佳,该公司已经收缩了在中国市场的一线业务。与此同时,在2008年,松下以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约70%的股份,并成为松下的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三洋电视以前的资产,如库存和服务备件,以及它为国美出售的产品和odm业务也已被长虹继承。据《中国时报》记者报道,三洋电视和国美早在2011年就有了深入的合作。同年4月,国美与三洋电视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协议,宣布国美将成为三洋全国频道的独家经销商,双方将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和销售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熟悉三洋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多数三洋电视机以前都是在国美销售的,他们自己的渠道很少。在国美和三洋之前的合作中,国美选择了模型,固定价格,并寻找铸造厂来生产。他告诉记者,全面继承意味着长虹收购三洋电视后,三洋电视与国美的销售战略和合作模式不会有太大变化。长虹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整合三洋电视业务后,长虹将进一步开发三洋电视现有的频道资源。但是新的变化也在发生。长虹的线上线下渠道无疑将被三洋所利用。长虹相关知情人士也告诉记者,在长虹收购三洋之后,国美将只是三洋电视频道之一。松下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三洋电视在中国的业务转移给长虹公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交付。我们希望借助长虹的智能R&D能力和全球渠道资源,使三洋电视在中国的业务健康发展。对于长虹来说,三洋无疑增强了长虹在差异化竞争中的实力。长虹表示,长虹将把chiq作为其高端品牌,长虹作为其主要品牌,三洋电视品牌作为差异化消费群体、市场和渠道产品线的有益补充。公告显示,长虹的继任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有效期至2019年12月31日。国际化踏板?长虹选择三洋电视还为时不早。在此之前,当地家电制造商已经在国内市场上交易日本家电。三洋已经将中国大陆的洗衣机和微波炉品牌授权给惠而浦中国(原合肥三洋(11.530,-0.93,-7.46%))。2010年,东芝委托tcl以odm的形式生产东芝电视,tcl负责销售。今年9月,创维还与东芝达成了白电合作。其中,创维投资了东芝在中国的两家白色家电生产厂5%的股份,而东芝则委托创维在中国市场销售冰箱、洗衣机和吸尘器。在日本家电企业寻求中国家电企业来经营中国市场的背后,是日本家电品牌在激烈的国内市场价格竞争中的尴尬处境。根据奥威云网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上,中国彩电品牌的市场份额高达75%,而日本、韩国等国外彩电制造商仅占25%。面对网络电视品牌的跨国竞争,日本品牌的优势并不明显。奥维云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告诉记者,三洋电视的年出货量约为50万台。这个数字只是乐视2014年电视销量的三分之一。三洋电视在当地市场对长虹的帮助显然有限。然而,从长虹回应中频繁提及的全球市场来看,国际化踏板是三洋此次合作的真正使命。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三洋电视品牌的全球影响力,长虹将进一步整合渠道和全球资源,加强全球同步R&D和响应速度,巩固全球供应链,拓展全球市场。董敏告诉记者:从短期来看,三洋电视将增加长虹的观众和市场,但从长期来看,长虹一定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而努力。不排除进一步与松下合作,为国际化铺平道路。日本家电品牌在全球市场的萎缩加速了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今年8月,海信正式宣布将以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的墨西哥彩电厂,并获得夏普电视品牌在美国(巴西除外)五年的使用权。2014年,tcl宣布收购三洋电视墨西哥工厂和品牌运营公司90%的股权。2011年初,海尔赢得了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的白色家电业务。中意康品牌中心总经理左延科对记者表示,如果中国家电企业能很好地收购日本品牌,这将是一条“事半功倍”的品牌国际化捷径,避免国内企业从零开始,建厂,发展海外供应链,完善销售渠道网络。